劍川石寶山歌會,情人節(jié),活動策劃
每年的農歷七月的最后三天,自劍川、洱源、大理、麗江、蘭坪等縣市的白族群眾從四面八方匯聚到石寶山,參加一年一度的賽歌大會。
白族青年男女身著民族服飾,一路上彈著唱著,紛至沓來,三天三夜,對歌彈唱。附近白族村子里的很多人家便是在歌會上相識相知而走到一起的。在白族人的眼里,石寶山是一座歌山,是一座情山,是鄉(xiāng)民們頭發(fā)白了牙齒落了,心中還在默默念叨著的一個地方……
石寶山歌會節(jié)是白族地區(qū)盛大的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被譽為“白族歌城”、“中國西部狂歡節(jié)”,列入云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全國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白族調,是白族民間最為普及的一種演唱藝術,幾乎男女老少都會唱,即便唱不出口的人也會背上幾首歌詞。上山對歌的不管男女老少,只要上得山來便要盡情舒展歌喉。老年人認為在歌會上唱白族調可以得到幸福吉祥,亦或平日在家已向神靈許下愿心,為保清吉平安,一定要上石寶山唱上百十個調子,活動策劃,于是唱調子成了他們還愿之舉。中年人則多數借歌會抒發(fā)情懷,表現自己的心智和才能。青年男女則通過即興發(fā)揮的調子來傾訴相互的愛慕之情。白族調的內容多為情歌,因此,石寶山歌會節(jié)也是白族的情人節(jié)。
歌會流行的曲調以大理州中部方言區(qū)流行的劍川調為主,以龍頭三弦或吹樹葉伴奏。
白族民歌絕大多數是七句或八句為一首的短歌,分為上下兩闕,上闕一般以三個字的“韻頭”起韻,然后是兩個七字句,一個五字句;下闕為三個七字句,一個五字句,上下兩闕構成一首完整的調子。
為了傳承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年在石寶山歌會期間,劍川縣還舉行了大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劍川特有的“阿吒力”科儀活動首次亮相。
“阿吒力”科儀活動,是集音樂、舞蹈、宗教于一體的白族原始宗教活動,大約在唐朝期間傳入云南大理地區(qū),元、明之后逐步衰落。“阿吒力”教在大理地區(qū)流傳的時間長、影響的范圍廣,曾一度是西南地方政權南詔與大理國占統(tǒng)治地位的宗教。目前能夠稱之為阿吒力法師的不足50余人。
如何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目前最為迫切的課題,石寶山歌會節(jié)正是體現了弘揚傳統(tǒng)、保護遺產這一精髓,成為了白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tài)博物館。
|